最近Han家二寶長了相當難纏的「疔子」,
看醫生的病例上是寫「癰」,原來「疔子」又可以稱作「癤子」、「癰」,
主要是因為皮膚表面有傷口、毛孔,恰好身上有金色葡萄球菌、鏈球菌或綠膿桿菌入侵傷口,就會引起皮膚發炎、紅腫、疼痛,
而且只要是人體皮膚有毛孔、傷口的地方,就可能發生,防不勝防啊!
記錄了一下二寶長釘子的過程,
5/21發現疹子-右後大腿(以為是一般蚊子咬,沒有特別拍照)
5/23 貼萬金膏(覺得越來越大顆,但剛好假日就先去藥局問問,藥師覺得應該是疔子,建議先貼萬金膏消腫,
週一再去看皮膚科,萬金膏是種中藥膏,整片紅腫的地方都要貼到。)
5/25 第一次看醫生(考慮了一下先去看了婦幼的小兒科,貼了2天的萬金膏釘子的部位消腫滿多,看起來有點像一般的蚊蟲咬,
醫生不太能確定是否為疔子,所以先開了藥膏擦)
5/28 發現疹子-左後腰(又發現了疑似疔子的疹子,但小小一顆不大,想說再觀察看看)
5/30 貼萬金膏(明顯更大,趕快拿出上次用剩的萬金膏貼,但這次貼沒有消腫,反而看起更大了,貼藥膏之前有記得先拍照,
上次醫生有叮囑,遇到覺得有疑慮的就先拍照記錄,方便給醫生問診。)
6/1 第二次看醫生(這次也看了同一位醫生,醫生看完覺得就是「疔子」了,如果上次也是「疔子」,這樣反覆發作,
醫生建議我們住院觀察,搞到要住院有點嚇到Han了,但因為家中還有大寶又沒有後援,問醫生「有嚴重到非住院不可嗎?」
醫生說:「疔子發作就可大可小,住院是方便掌握狀況,但二寶沒有發燒,是也還可以回家在觀察。」
所以開兩種抗生素和檢體輸送管-等長了輕輕一碰就會破的膿頭,就可以採濃送檢)
6/1 晚上出現小白點,但滿小很難採檢,等它長大。
6/2 早上起床發現小白點已經破了!膿都在衣服上,疔子上變成一個小洞。
6/3 傷口開始結痂了。
6/4 每天都有量體溫,看是否正常,疔子看起來有消腫一點。
6/8 複診(醫生說看起來有好很多,但兩種抗生素都再開了一週的抗生素,疔子的療程一般抗生素要吃滿兩週)
另外,醫生有建議Han可以改用抗菌沐浴乳洗澡,像是依必朗、沙威隆等等,
減少家中、身上的細菌,這樣也可以降低疔子復發的機率。
現在硬性規定全家一起用依必朗洗澡,住院一詞真的是有點嚇到Han,媽媽膽子很小的,希望不要再有疔子出現了!!
細菌go away~
留言列表